無論是精耕多年的傳統選手,亦或是闊步前來的跨界玩家,無一不對危廢處置市場寄予厚望。
隨著一系列頂層設計的利好及清廢行動2018持續縱深切入,危廢處置的重視程度可謂空前,行業隨之迎來重大利好。危險廢物的處置情況也在2019年被列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范疇。從地方層面來看,迄今已有超過20個省份出臺了加大危廢處置扶持力度的相關規劃,如下圖所示:
但在環保風暴越發趨嚴的環境下,與高存量及高增長量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危廢產能利用率的低下。“即使剔除產廢企業自行處理的部分,仍存在千萬噸級處置缺口。”危廢既有產能以資源綜合利用為主,危廢無害化處置的產能缺口大概為1988萬噸/年。公開數據顯示,2016年全國危廢經營單位的核準經營規模為6471萬噸/年,而實際全國每年產生近1.28億噸的危廢總量,危險廢物持證單位實際經營規模1620萬噸,使得當年國內的危廢處置缺口超過6000萬噸。
僅超過200個大、中城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就達3504萬噸。另有行業數據顯示,全國危廢企業近3000家,持證企業平均資質規模不足3萬噸/年。其中,逾8成的企業日處理危廢能力低于52噸,這也意味著不足0.4%的危廢處理企業處理能力超過1000噸/日。而在業內人士看來,危險廢物實際產生量則遠高于上述統計數據。盡管單體項目盈利性較好,但由于工藝與監管的困境,行業始終沒有實現放量。
由于危廢的收集、轉運、處置都需獲得相應許可證,也加重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:行政區域性特點明顯,處置能力高度分散。過去幾年各省危廢處置價格一直維持高位,也證實了供需缺口的存在。在危廢跨省轉移處理流程復雜的管控約束下,區域內部消化處理能力逐漸“捉襟見肘”,尤其體現在上海、浙江和江蘇等華東沿海區域。而危廢處理廠基本只能處理本區域的危廢品,如需跨省需要額外申請。
分布不平衡且行業不規范并舉,也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危廢處置價格上的不合理。危廢的特殊性質對處理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處理技術運行和管理時也具有更高的難度和風險。擁有46大類、479小類的危險廢棄物尤其不同特點和屬性,危險等級也不一樣,技術方案和管理方案自然也將各具定制化性質。以焚燒處置價格為例,據此前權威媒體報道稱,廣西地區近期價格上漲9.7%,河北近3個月上漲約58.8%。
顯然,這塊被視作擁抱近千億級市場份額的蛋糕哪有那么容易吃。危廢處置不僅是一筆經濟賬,更是一道民生題。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轉變,危廢產生種類及產生量均發生變化,危廢處理方式及和技術改造升級速度相應加快。尤其針對飛灰、菌絲渣、工業污泥、脫硝催化劑、石化煉制催化劑等危廢,則需要更專業、精細的專門利用處置技術。
未來1年內,全國危廢產能仍將維持過去兩年的快速增長態勢,延續“供需兩旺”格局。預計到2020年,若以為廢處理量為口徑統計,危廢處理市場總空間有望達到895.1億噸。更長遠地看,國內知名券商預測,到2023年末目前已知儲備產能全部投產之際,危廢投產產能規模將超過1.48億噸/年,較2018年同期增長近85.69%。按照2500元/噸的處置價格計算,市場規模將會超過2000億元。
除了以滿足危廢處置市場“量”的核心需求之外,如今更多的市場主體開始發揮作用,朝著提升危廢處置“質”方向開始發力。也正基于此,類似過去“散、小、弱”的處理格局將會得到有效改善。而這也意味著,在加速擴容的同時,危廢處理未來的機遇與風險并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