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(2018—2035年)》對外公布,意味著白洋淀正式迎來升級版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治理。在這期間,相關部門將以白洋淀流域水生態提升為重點,加強白洋淀流域水環境質量管理,強化雄安新區水環境生態支撐。
當前,白洋淀治理正按下“快進鍵”。
廣袤的華北平原,白洋淀是這里最大的淡水濕地系統,素有“華北明珠”“華北之腎”的美譽。迄今,目前白洋淀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,2016年其9個常規監測點位水質為Ⅳ類-劣Ⅴ類,并呈輕度富營養化。雖然淀區內的居民生活區域有近155個小型污水處理站,可處理一些垃圾、污水、糞污,但處理效果并不理想。
從生態空間建設、生態用水保障、流域綜合治理等九大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和統籌設計的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(2018—2035年)》,則提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本方向、路徑和具體措施?!兑巹潯方y籌考慮了水量、水質、生態三大要素,通過補水、治污、清淤、搬遷等措施綜合治理,全面恢復白洋淀“華北之腎”功能?!兑巹潯吠瑫r把生態空間管控放在了首位。
按照不同的空間管控要求,實施不同的生態環境管控層次,分為一級、二級、三級等。按照淀區面積360平方公里左右、正常水位保持在6.5-7.0米的目標考慮,確定2022年之前生態需水量為3-4億立方米/年。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,重塑白洋淀不僅涉及到湖泊本身的治理,而且還涉及到流域上下游的協同,預計其治理也將相對應地具備前所未有的高標準。
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曹海波表示,白洋淀的生態環境污染源包括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。因而如何統籌考慮水質與水生態安全,強調流域水質目標管理,是白洋淀治理面臨的最關鍵問題之一。一方面,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,協同補水“解渴”白洋淀。加強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引蓄調控管理,統籌調配白洋淀上游水庫蓄水、引黃入冀河水,根據需要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。
另一方面,啟動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,高標準、嚴要求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,加快恢復“華北之腎”功能。具體則表現為雄安新區及周邊和上游地區將協同制定產業政策,實行負面清單制度,依法關停、嚴禁新建高污染、高耗能企業和項目。同時,加快推進白洋淀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,實現逐步清除舊污染、嚴格控制新污染。對34家直排河企業全部執行最嚴格的城鎮污水處理標準,并安裝了污染物在線監測裝置。
相比于流域治理,白洋淀淀區內的治污工作著手更早一些。自雄安新區成立以來,共整治“散亂污”企業近13428家,其中關停取締逾10000家,提升改造近2704家。按照“一坑一檔一策”要求,新區三縣共排查納污坑塘超過800個,包括有水坑塘近600個。聚焦入淀河流兩岸和新區三縣村莊各類垃圾,采用無人機航拍和組織力量現場摸排相結合,大力實施河道清潔專項行動。
按照“控源—截污—治河”系統治理思路,白洋淀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正緊密推進。包括加快監測體系建設、建立補水放水協調機制、加強水質監督管理在內的一系列白洋淀環境治理措施將按計劃、有步驟地開展。目前已完成府河、孝義河入淀口濕地概念性方案編制工作,設計規模分別為30平方公里和15平方公里,建成后出水水質達到Ⅳ類標準。經過一年多來的流域治理,府河水質改善至Ⅳ類,孝義河水質改善至Ⅴ類。
另外,新區也不斷推進對白洋淀淀區78個村污水、垃圾、廁所等一體化綜合治理先行工程。2019年下半年將實現污水全處理、全收集、全達標。通過市場化的手段,在符合頂層設計的前提下,雄安新區設立100億元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專項基金,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企業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