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近期環保產業的新寵,危廢處置可謂“風光無兩”。面對機遇和隱憂同在的產業鏈,經過競爭、整合將成為各路資本的當務之急。但即便如此,從傳統的東江環保、威立雅等企業,到后來進入的雅居樂等跨界者,無不對這一行業抱有很大期許。
“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,是改善大氣、水、土壤環境質量的基礎。”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曾這樣定義危廢處置。
近年,隨著我國煤炭、電力、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,以尾礦、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化工渣為代表的一批固廢及危廢成為處置重點。誠如從危廢識別和認定、危廢處理技術規范、危廢處理企業規范化管理以及資質認證等方面,均有相對應的政策加碼。只是,當前在環保風暴越發趨嚴的環境下,危廢處理市場供需矛盾不斷加劇,信息不對稱、行業交流平臺缺失等核心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。
生態環境部發布的《2018年全國大、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》,2017年202個大中城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達4010.1萬噸。與此同時,全國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是7500萬噸,是2012年的2.3倍。但也是在同一年,我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為6936.89萬噸,綜合利用率達到87.4%,處理能力整體供應短缺。但據業內預計,危險廢物實際產生量遠高于統計數據。
在危廢跨省轉移處理流程復雜的管控約束下,區域內部消化處理能力逐漸“捉襟見肘”。目前危廢處理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,大部分危廢處理企業技術水平低,全國危廢企業近3000家,持證企業平均資質規模不足3萬噸/年。81%的企業日處理危廢能力低于50噸。全國僅有不到1%的企業能夠處理25種以上的危廢,而接近90%的企業處理危廢類型少于5種。而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是企業生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一個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對象不能僅局限于生產主體裝置,還應包括污染防治等生產設施和生活設施。
而解決縱深處的突出矛盾,當前還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發揮除了“建”與“管”以外的更多作用。生態環境部啟動了“清廢行動2018”等專項執法行動,組成150個督查組進駐長江經濟帶11省市,對危廢傾倒點進行全面摸排核實。強化督查問責,壓實企業和地方污染防治責任。梳理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源及流向,調查危險廢物處置能力,評估分析能力缺口。
作為一個兼具技術含量與準入門檻的細分行業,危廢處理有完整的產業鏈條,包括運輸、處置、貯存、再處理、檢測等環節。2015年至今,隨著環保壓力的繼續增大,再加上資本的快速涌入,我國危廢行業進入集中競爭階段。預計未來針對危廢儲運、處置的監管會越來越嚴厲,或使化工廠非規范處置的危廢量減少,真實危廢處置需求顯現。水泥窯協同處置工藝出現,化解了長期困擾行業的投產周期長、廢渣產量大、單體產能過小、處置成本高等痛點。
在各地政策規劃中不斷興建危廢處置設施,除了以滿足危廢處置市場“量”的核心需求之外,朝著提升危廢處置“質”方向開始發力。這意味著危廢處置行業未來的風險與機遇并存。一方面,在未來的幾年間供需關系將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,項目的盈利能力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。從年初至今,環保上市公司危廢行業并購案例就有近20起,涉及交易金額約50億元,危廢行業第二次并購浪潮趨勢愈加明顯。
業內預計,“十三五”期間,僅危廢行業的市場空間就可達2000億元。另一方面,危廢處理行業正向精細化、規范化轉型升級,嚴厲監管下處置標準提升,危廢處置運營不規范的小廠關閉,優勝劣汰下產業集中度將得到提升。迄今,生態環境部正持續推進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應用,強化危險廢物監管能力建設。下一步,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要納入當地環境基礎設施建設。同時,把危險廢物的處置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范疇。